[股票在线配资]一封创业者的感谢信——成都高新区以营商环境建设助力双创升级

来源:767股票知识网 时间:2019-12-25 08:57:02 责编:767股票 人气:
站在中日韩合作20周年的历史节点,12月24日,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中国时隔7年再次主办这一会议。
成都高新区“菁蓉汇”是全国最领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之一,这里的中韩创新创业园是成都不断发展新经济和国际化的合作重要体现之一。
2019年,成都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土壤,培育新动能、打造双创升级版——截至今年11月,成都高新区双创企业已多达31787家,双创从业人员近32万,其中,仅今年就新增双创企业8760家和双创从业人员7.6万人。
活跃的创业氛围下,成都高新区今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上涨了12.4%至3579.7亿元;进出口总额达3389.6亿元,增幅超过五分之一,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高居全国综保区榜首。
种种成绩,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刀刃向内”的营商环境优化。当下,“双创”、创新创业载体、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都在不断“升级”,城市也正大力“升级”自身的服务,对标国际优化营商环境正是其中的重点。
数据之外,处于孵化和起步阶段,双创企业和人才对营商环境的“亲身感受”更加直观敏感。“菁蓉汇”落成近四年半来,许多诞生在这里的公司,也同“菁蓉汇”一同成长至今,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化深有体会。
不久前,成都“线上”的政务信箱,就收到了这样两封“感谢信”。这两封针对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优化发出的感谢信,从侧面更加细致地描画出了城市的“4A企业品质服务”。
建好“孵化器”打造品质创业环境
“我是高新区一家创业公司的负责人,今天致信不是为了反应问题寻求解决,而是想实实在在表达一位创业者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感谢与感激之情。”
写信的,是一名80后“蓉漂”成都易美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胜波,从外省到成都读书、毕业后选择了“留下来”,再到两年前在这里辞职创业……“因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王胜波在成都工作生活,转眼已经15年。
2017年,他的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办公场地就落户在该区“菁蓉汇”内一家孵化器。“菁蓉汇”,是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天府创新创业旗舰项目。按照他的话说,不仅仅是良好的地段环境、政策引导,“走在菁蓉汇,看着人潮如织,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你就知道这座城市多么有希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历经两年多发展,公司从一个三五人的小团队扩展到了如今的36人,公司经营情况连年向好”。然而,在今年11月,他的公司却突然遭遇“变故”——所在孵化器业务调整,“要求我们在12月10日前搬离现有办公场地。”王胜波回忆起11月18日早上的那通电话。
事发非常突然,这意味着公司不仅要面临三个重点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同时还要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同步寻找到新办公场地,并完成繁杂琐碎的搬迁。“作为公司第一负责人,我的感受用‘急火攻心’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
那几天,王胜波几乎停下了手头全部工作、微信步数每天接近2万,小腿走到发酸却寻找场地无果。怀着最后一线希望走进“菁蓉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也正是在这里,事情有了转机。
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黄梅一一询问园区孵化器,得知确实已无合适孵化器能应急后却不放弃。经过查询,黄梅成功帮他的公司找到另外一个“破题方法”:根据政策,他的公司可以申请直接在园内租赁办公面积。“黄梅老师耐心细致地向我讲解了相关政策,并告诉我两天后就有专家评审会,马上就可以准备申报材料。”
“感动”,是这位“蓉漂”在“感谢信”中提到最多的词语之一。王胜波表示,这不仅是因为问题得到了解决,更因为“带病还牺牲休息时间”“主动辅导申报材料”“耐心指导解答”“问题解决后仍没闲着,主动帮忙联系物业、了解场地装修具体流程”等等无数的“暖心”细节。
当好“服务员”急企业之所急
在这位“蓉漂”眼中,他的公司“只是一家成立两年多的初创企业”。但对“这样一家普普通通的公司”,从第一次向黄梅反馈问题,到得到耐心细致帮助、问题得到解决,前后只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这种“急企业之所急的同理心”,令他异常感动。
不过,对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黄梅而言,“这却并非个例”,只是每天都在服务的众多初创企业之一。她在说话时,仍不断有企业的咨询信息在手机上亮起。
据黄梅介绍,“菁蓉汇”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际上是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工作局的一个部门,“专门为企业和创业者服务”:激发创业灵感,获得创业资金,解答创业疑惑,交流创业经验,并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市场、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事无巨细,“贴身服务”。
而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创建4年以内的“新生企业”。“随着企业成长壮大,规模化后需要更大的场地,我们会将‘孵化毕业’的初创企业推荐到更大‘瞪羚谷’或更专业化的‘产业区’。”黄梅认为,这实际上也正是成都高新区对创新创业进行“梯度培育”的一种解读和实践。
而除了“筑巢”,从一个细节,也足见成都高新区“俯下身子”服务企业的态度。黄梅告诉记者,如今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其前身其实是“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从为“技术创新”服务,到为“创新创业”的企业服务,可以看出城市的营商环境一直在不断“进化”、贴近再贴近“人”。
另一个细节,是黄梅不经意间的“用词”——“服务人员”,这是她在自称时,最频繁出现的字眼。以一管而窥全豹,作为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潜意识中始终以“服务人员”自居,这或许也解释了成都高新区,为何常被企业“表扬”能“急企业之所急”;或许也说明高新区乃至成都,在“用数据说话”的各类营商环境报告中,始终能“名列前茅”的原因。
看似“偶然”的一封“感谢信”背后,其实是长期努力后的一种“必然”。为了解决企业类似的燃眉之急,成都高新区在企业服务模式上,进行了大量机制体制的尝试和创新。
今年起,针对企业发展经营中的重大、紧急、疑难诉求,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建立了“企业服务专报机制”,将企业反馈的重大问题,直接报送当地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处理。
这种“一对一”的诉求直达之外,“高新沙龙”定期广泛地“面对面”收集更多企业的诉求。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已组织开展的“高新沙龙”多达15期,服务企业250余家。
就在不久前的12月5日,在成都高新区发展高新产业的始源地——肖家河街道,为更好地服务辖区内3700多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又刚刚成立了成都高新区首个“街道企业服务工作站”。
据了解,当地九成的政务和公共服务已实现“仅跑一次”;企业开办不仅“仅跑一次”,还实现了零成本、8小时办结。此外,工程建设项目的办结时间也已压缩至80日、纳税时间压缩至120小时。2020年6月,涉企优惠政策一口受理、一窗通办、一网查询,还将进一步在成都高新区成为现实。
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刀刃向内、不断创新,成都高新区努力的目的简单又“不简单”:只为给企业和创业者,不断提供很好的“服务”。
种好“梧桐树”吸引人才“凤凰栖”
令人“赞不绝口”的营商环境,可以在企业“搬家”的“大问题”中折射出来,同样也可以在孩子的一场“小感冒”中体现出来。
第二封“感谢信”,正是来自一名普通的幼儿家长付微。近日,成都地区流感高发,“上周,我孩子所在的班级也出现了甲流病例。”付微在信中提到,收到情况反映,幼儿园在征得绝大多数家长同意后不仅迅速停课,成都高新区防疫站还指导学校,对教室进行了全面通风消毒。在待观察期内无新增病例、学校决定复课后,又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后续防范措施。
在付微看来,这样的应急处置,“非常及时、高效、且非常必要”。作为一名孩子家长,也让他“非常放心”。
对于孩子来说,付微是一名家长;对于城市而言,千千万万的“付微们”,则是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的人才。一座城市不仅要吸引“凤凰来”,还要让其“栖得住”——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至关重要。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就提出,要在三年内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09个,提供近9万个学位。这一行动,也被广泛视为“是成都高新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广泛聚集的重大举措”。
11月底,成都高新区的“2019年人才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若干政策》正式发布。而这一项政策,实际上又是该区此前已发布的“金熊猫”人才政策的升级版——人才安居保障,成为“新增条款”的重要一条。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人才的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教育发展质量,直接体现了宜居宜业水平;而宜居宜业生活水平,则是区域营商环境的关键指标,“不仅把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人才留下来。”
从牺牲休息时间服务企业、到“全周期”培育创业、再到建设宜居城市服务人才……正是有了对企业和人才事无巨细的“贴身服务”,创业的热情与火花正在这里不断迸发,“双创”升级版在成都高新区已逐渐成型。 文/黄名扬
767股票知识

以上是767股票知识网小编帮你收集整理关于“[股票在线配资]一封创业者的感谢信——成都高新区以营商环境建设助力双创升级”的具体内容,了解更多[股票在线配资],请关注767股票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