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注册制:不是“抄作业”那么简单

来源:767股票知识网 时间:2020-05-11 11:23:31 责编:767股票 人气:
要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并推动进一步改革,就不仅仅是“抄作业”那么简单,起码要考虑三个方面问题
《投资者网》 丁琨
5月8日,一份新近起草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开始在投行圈里流传,据说这份文件正在保荐机构层面定向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创业板离注册制更近了一步。
说起注册制,国内资本市场最早开始有关注册制的讨论,正是由现任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引发。彼时,郭树清还在证监会主席任上,履新不久后在一个内部场合发出了这个著名的“灵魂拷问”:“ipo不审行不行?”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热议,那是在2012年初。注册制由此在中国投资者心中埋下种子。
好事多磨,7年之后科创板正式启动,注册制这才终于落地生根。在全新设计的制度框架下,科创板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最新统计(截至5月8日收盘),科创板已有10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万亿人民币。而这距离科创板首批企业挂牌尚不到10个月时间。
既然注册制在科创板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趁热打铁、推而广之也是应有之义。但应注意的是,创业板作为一个已经运行10年、上市企业超过800家的存量市场,无论是板块定位、历史沿革还是机制配套,与从零起步、轻装上阵的科创板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并推动进一步改革,就不仅仅是“抄作业”那么简单,起码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明确创业板定位
关于创业板的定位,其实从一开始,国内投资者就将其对标纳斯达克。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集体挂牌,当时的深交所老楼上市大厅无法容纳这么多企业,特地将挂牌敲钟的地点移到了深圳五洲宾馆,在现场的许多人都因为见证了“中国版纳斯达克”的诞生而激动不已,而那天正是它的高光时刻。
但有意思的是,其后新三板启动,人们依然将其比作“中国的纳斯达克”;直到科创板推出,还是这样比喻。反过来,也说明中国事实上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比肩纳斯达克的市场机制。
此亦表明,创业板并没有实现当初对它的角色定位,并且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就笔者来说,就曾多次听到股票投资人士提出疑问:“创业板和中小板到底有什么区别?”
是的,有什么区别?除了一眼就能识别的“300”开头的股票代码,以及略有差异的财务指标要求,长期以来,很难说创业板在a股市场中有什么特别的存在感。当然,也不独创业板如此,就拿沪市主板和深市中小板来说,二者又何尝不是难分彼此?够得着中小板上市标准的企业,上交所主板一样欢迎你。
因此,在推动创业板进一步改革之前,很重要一点就是使其定位清晰。此次《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提出创业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并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与科创板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有所不同,创业板的“创”应侧重于“创业”,更加关注成长型企业。所以在具体实施细则上,还应该进一步放下身段,去拥抱小微初创企业。这样一来,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的定位才能形成互补。
二、加大退市力度
注册制从最初提出,到在科创板落地试点,中间经历了7年。之所以不能一蹴而就,是因为注册制并不是孤立的,仅仅靠注册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配套才能使之发挥价值。最主要的两点,一是强化信息披露,二是加大退市力度。
就信息披露而言,近年来随着监管的逐渐严厉,交易所层面也更加勤勉尽责,加之公众媒体的密切关注,上市公司想要瞒天过海恐怕很难。但是,目前的退市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总体上还是不成比例。
在过去5年,除去因并购重组吸收合并而导致的主动退市,因不满足上市条件而被动退市的A股公司共18家,其中2019年退市了9家,正好占到一半。从数据上来看,最近2年退市力度明显加大。但即便是2019年,退市企业数量占整个A股上市公司总数仅为0.2%,占到当年IPO公司数量也才4.4%。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自诞生至今10年间,只有1家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占比仅0.1%。

创业板注册制:不是“抄作业”那么简单
(图:过去5年A股强制退市数量统计)
与之相比,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有3000家左右上市公司,平均每年退市公司占比达到6%。以2016年为例,当年有157家企业在纳斯达克IPO,但同时有244家企业在纳斯达克退市。
有进有出,这样的市场才有活力。只进不出,最后难免聚集一堆壳公司,扰乱整个市场定价体系,给制度套利创造空间。
三、注册制本质上是市场化
科创板作为最早试点注册制的板块,获得了最高层的支持,独辟蹊径,直接从头开始,没有历史包袱。目前来看,效果颇为不错。但创业板从核准制切换到注册制,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举个例子,在去年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创业板可以重组借壳,但现在注册制实施了,还需要借壳吗?如果壳的价值没有了,那么现有创业板存量公司中是不是有一部分“壳公司”的估值要受到影响?
还有,核准制和注册制下的创业板IPO条件发生了改变,新老划断之后,经注册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与存量企业之间,在再融资、并购等方面是否能适用同一套标准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旧上市公司的定价、估值体系是否也会不同,还能否兼容于同一个板块,是否考虑进行分层?
这些问题之间,互相关联,非常复杂。但改革就是如此,不能光想着“政策福利”,还要直面挑战,在道路方向上,也要有所取舍。不能端着碗里的,又舍不得锅里的。
新股发行采用注册制,本质上就是充分市场化,把决定权交还给投资者。
过去实行的审批制、核准制,某种程度上都有“家长制”的性质,公司能不能上市由审核者来决定,那么将来公司发现问题,投资出现亏损,审核机构就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前些年我们经常看到,有股民赔钱了就跑到富凯大厦门口去抗议,这在其他成熟市场是很少见的。正是这样“替别人做主”的审核制度,催生出许多“巨婴”型投资者,对市场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现在推行注册制,监管层不审了,主要保障信披透明,让上市公司充分暴露自己,至于价值判断,就交给投资者自己去思考。说白了,将来如果发生投资亏损,“甩锅”没用了,只能怪自己。
过去对注册制有很多认识其实比较片面。比如股民觉得,既然是政策福利那就去打新进行无风险套利,开盘当天肯定涨;PE机构认为,注册制减少了IPO排队等待的时间,被投企业只要报材料抓紧上,挂牌了就能快速减持套现。随着注册制和证券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这些都会发生根本转变,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制度套利迟早会结束。
但市场化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有时不得不经历“阵痛”,比如短期内的市场下跌,这种时候往往需要经受压力的考验,闯过去就是一片大好风光,倒下去也就是功败垂成。
但若成功,将对整个A股市场功不可没。■

以上是767股票知识网小编帮你收集整理关于“创业板注册制:不是“抄作业”那么简单”的具体内容,了解更多,请关注767股票知识网!